“我常说两个必保,一个是粮食饭碗中国必须端牢,再一个制造业必须筑牢。一个14亿多人口的大国,必须靠自己解决这两个问题,不能‘一招鲜吃遍天’,缺了哪一项国际市场都保不了我们。”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如是说。
耕地是粮食安全的根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肯定过去5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强耕地保护、全面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等方面工作的同时,也指出稳定粮食生产依然是今年的工作重点之一。怎样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围绕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的热点话题,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纷纷献智献策。
心系“国之大者”守牢耕地红线
“我们现在叫耕地红线终身责任制,在哪一任耕地红线突破了,退了休也要追究。这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谆谆告诫。
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是我们长期的任务。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及国土最新变更调查为统一底图,优先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并带位置分解下达各省(区、市)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确立了耕地尤其是永久基本农田的优先保护地位。
心系“国之大者”,代表委员对于如何守住耕地红线有话想说。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小麦研究室主任高德荣认为,要坚守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一战略底线不动摇;要坚守耕地红线,扎实推进“藏粮于地”战略,坚持良田粮用大原则,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
针对部分地方耕地保护工作中基层组织力量薄弱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主席丁时勇建议,从农村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中选拔村干部,并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充实基层耕地保护力量;开展相关业务培训,确保他们在耕地保护工作中对于守住红线“认识到位、宣传到位、执行到位”。
关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全国政协委员、民建福建省委会主委吴志明建议,对难以避免占用或避让成本过高的线性民生公建项目,可以大幅提高补划倍数和耕地占用费。
提升耕地质量确保“农田是良田”
“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习近平总书记对耕地保护的明确要求,包括“必须是良田”的质量标准。
到2022年年底,我国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然而,耕地质量总体仍然不高、布局也不尽合理,改造中低产田的任务依然很重。关于如何提升耕地质量、优化耕地布局,不少代表委员结合各自岗位实践给出了建议。
地力保护与提升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赤壁市娴子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田淑娴,给出了建立地力提升激励约束机制的建议。她说,农田土壤高强度利用导致我国耕地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仅为发达国家的60%~70%。她建议制定地力评价标准,对田块地力进行动态监测评估,并向经营者精准推送有利于提升地力的耕作指导。
“过去是南粮北调,现在北粮南调,吃大米靠东北。”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说。黑土地一向是国家粮食安全的“稳压器”和“压舱石”。来自黑土地的粮食,占全国粮食产量的1/4。如何保护好黑土地,近年来一直是全国两会的热议话题之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姜明建议,加快黑土地保护科技资金投入的顶层设计,加大科技投入支持力度,以成体系的技术成果为用好养好黑土地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并促使相关科技成果与保护工程项目有效结合。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晓风提出,加强盐碱地等各种边际土地的开发利用以扩充产能储备,通过发展草业、养殖业节粮等途径,全方位构建我国的粮食安全体系。她建议,在组织边际土地情况调查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可开发利用的边际土地范围和先后次序,因地制宜丰富路径、方法和手段,使边际土地从牧草种植到改良土壤,逐步发展为后备耕地。
针对我国耕地布局零星分散的现状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上海市委会主委徐毅松呼吁相关部门以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为导向,协调各类专项规划,按照“数量有增加、质量有提升、布局更集聚、生态更优化”的原则,加快实现耕地增量提质和空间布局优化。
稳产保供夯实粮食安全基础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强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是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之一。关于粮食稳产保供,代表委员基于各地富有特色的实践,从“藏粮于技”、激发利益主体积极性、减少收储环节损耗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保定市市长闫继红表示,作为华北大粮仓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定将强化科技引领,全面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推进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博士农场建设,打造“种业硅谷”“数字农谷”,形成高标准农田建设、数字农业、智慧监管有机融合的发展格局。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规模”。全国政协委员、吉林省政协副主席郭乃硕提出,确保粮食主产区生产积极性,有必要建立粮食主销区对主产区的发展直接补偿机制。在此基础上,以国家投入为主、粮食主销区投入为辅,设立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金。
“可以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合作社等粮食规模经营主体,鼓励支持大学生、返乡农民工领办(创办)家庭农场、合作社。同时,支持新型经营主体牵头开展社会化服务,带动更多小农户一起发展粮食生产。”对于如何多种粮、种好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穆可发建议,大力发展优质专用粮食,推行“按图索粮”和订单式生产,实现“单种、单收、单储、专用”。
关于黑土地保护,姜明也建议从调动土地经营者积极性入手,以多元化奖励投入机制促使其主动应用科技成果。如探索试点将耕地地力等补贴发放与黑土耕地保护措施落实挂钩机制;以规模化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为先锋,构建高效的科研与示范、科研与生产的互动机制;强化黑土地保护科技人才队伍、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和高素质农民队伍建设,建立农技人员职称评价机制,激发农业科技人员活力。
有数据显示,全球约有14%的粮食在收获后到零售前的供应链环节被损耗。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吴德表示,保证粮食生产充分供给,要通过一系列制度体系规范粮食生产的全产业链。他建议,在进一步发挥土地产能、提高粮食品种单位面积产量的同时,减少粮食在收购和储存过程中的损耗。